光谷技术智慧灌溉助推农业信息化发展

2021-07-19

点击量:1381
光谷技术智慧灌溉助推农业信息化发展
智慧应用体系|三维模拟仿真
协会副会长单位光谷技术建立灌区三维仿真场景,三维交互式漫游和展示灌区地理形态、水工建筑物结构、各灌溉干渠、支渠及沿线自然人文景观,实现基于三维场景的灌区空间信息展示、三维场景漫游、水利工程设施的空间定位以及基于三维场景的信息管理,包括灌区基础信息、监测信息、用水信息等的查询与管理。
基于三维仿真模型,对管理人员关注的干渠沿线各节制闸和分水闸的开启高度、闸前水位等信息进行三维动态仿真。
在灌区内部分区域,收集各类基础地理、行政区、影像、水利设施等灌区基础数据和控水量水设备信息,将试点灌区在三维影像数据的基础上,完成所有水利设施(泵站、主渠、干渠、支渠、斗渠)和控水设备、量水设备、传感器终端的仿真三维建模。
结合地理信息三维空间技术,达到试点灌区所有水利设施和传感终端空间定位准确,信息准确,展示便捷的目标。
智慧应用体系|水资源调度模型
1、实时调度模型
蓄水期配水、差额比例配水、均衡比例配水、上下游顺序配水。
2、应急调度模型
应急工况下,进行统一水资源调度工作,以减少应急工况条件下的损失。
3、作物需水模型
作物系数-参考作物需水量法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作物需水量模型构建。
4、优化配水模型
灌区优化配水数学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的灌区优化配水模型。
立体感知体系
立体感知体系以信息自动采集传输为基础,通过对信息采集传输基础设施设备的改造和建设,配置先进的适合营口灌区水资源特性的新仪器、新设备,提高信息采集、传输、处理的自动化水平,提高信息采集的精度和传输的时效性,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。
流量监测
通过采集灌区内渠道(干、支、斗渠以及泵站)实时水位或实时流量,得到实时供水水量,提供给灌区进行配水调度。
视频监控
为保障灌区内各主要建筑、水利设施、监控设备的使用和安全管理,需要在灌区内布置视频监测系统,监控系统由前端信号采集、信号传输、信号显示控制三个部分构成
水位监测
适用于江河、湖泊、水库、河口、泵站、船闸及城市内涝积水点水位测量。不受高速水流冲击,漂浮物的缠绕堵塞或撞击以及水质的影响。
水质监测
水温、pH、溶解氧、电导率、浊度动态监测,还可以测量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、氨氮、总磷等水质数据,保证保护区内水源安全。
土壤墒情
对土壤墒情长时间连续监测。现场可以灵活布置土壤水分传感器,也可将传感器布置在不同的深度,测量剖面土壤水分情况。
气象监测
气压、温度、湿度、风向、风速、雨量等要素,经扩充后还可测量其它要素,数据采集频率较高,支持远程传输。
主动服务体系|水量与水费计量管理系统
用水申报管理
受理用水户的用水申报,根据可调水量等信息制定分配规则,为供水计划编制提供数据准备。
供水计划编制
建立灌区水量分配的业务工作流程,提出分配方案编制的功能要求,根据可供水量和用水户的用水需求,综合考虑可供水量、渠道过流能力等因素,依据水量分配规则,制定科学有效的调度方案和供水计划,包括制定年度用水计划、制定灌季用水计划、制定干支渠实时配水计划、制定应变配水计划、制定防洪计划、制定抗旱计划、用水总结等业务。
调度控制与配水
编制安全可行的水量调度指令并进行远程闸门自动控制。通过水位、流量、闸门开度等实时监测信息以及监控视频,及时掌握水量调度运行情况。
水量与水费计算
根据各分水口的实际引水量和物价部门制定的水价,计算出应缴纳的水费。同时还具有分析比较的功能,可以进行历史水费、水量的分析比较,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等提供依据。
用水管理评价
从供水计划完成情况、供水保证程度、渠道输水稳定情况、供水效率、渠道输水能力等方面对用水管理结果进行评价,通过评价不断优化调度参数,提高工程供水效益和供水利用效率。